以高新区为抓手,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构建各类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配套设施建设,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园区创新生态,切实增强高新区对全县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人才等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引育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350家以上,力争培育科技型上市挂牌企业1家以上,建成专业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100个以上,全县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突破1300人,第三章重点任务一、着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一)加快建设工业创新体系紧扣垫江“三区两地一节点”功能定位,按照打造“千亿垫江工业”要求,聚焦全县智能装备、新材料、消费品工业、医药健康和数字产业发展需求,选准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把垫江打造成为两江新区和主城都市区产业的重要拓展区和工业基地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二、加快民生科技应用示范(一)大力实施智慧城市科技应用示范充分利用重庆移动将垫江纳入重庆5G建设首批试点示范区县的机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强化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促进“垫江城市云”进入良好商业运营,围绕1+N总体框架,推进“智慧垫江”建设,(三)大力实施全民健康科技应用示范深入推进全国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县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的休闲养生等大健康产业,面向垫江卫生健康发展需求,推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等新技术的应用示范,引进培育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建立高成长科技企业基础体系,引导区域内高成长科技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市级研发创新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承担参与市级、县级重点科技项目,支持发展一批前景好、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企业,支持智能装备、新材料、消费品工业、医药健康、数字产业等产业领域企业牵头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提高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力争我县企业研发平台建设走在渝东北城镇群前列,积极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重点支持智能装备、新材料、消费品工业、医药健康、数字产业行业骨干企业围绕产业发展,牵头打造一批专业化品牌众创空间,积极探索以产业链服务为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合作与共享的发展新模式,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和生产空间,满足企业对发展空间、商业模式、资本运作、人力资源、技术合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需求,促进高成长科技企业留在园区;对孵化器内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化孵化服务;推动具有高成长科技企业进入加速器更快成长,从而在一个体系内将各类资源和服务有效集成,形成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完成企业到产业的培育,专栏11:科技服务平台培育计划1.科创园(科创中心):高标准建设园区“科创园”,引进培育一批中介服务机构,集科技管理、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科技培训、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科技信息交流等于一体专业服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基地,(三)加快建设重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域数字经济示范区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积极引进中科院、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和国内外企业在垫江设立研究机构或分支机构,开展大数据智能、自适应感知、混合增强智能、智能控制与优化决策等领域技术研究,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孵化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项目,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转移转化,围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消费品工业、医药健康等特色产业和数字产业,促进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科技金融入园进企,完善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的创新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到2023年,完成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认促建”试点任务,接续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垫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增强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重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域数字经济示范区: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全域性普惠型工业互联网、数字普惠金融、城市治理大数据等行业的应用,到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全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先行地,培育20家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带动效应显著的数字产业龙头企业,25家“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5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人才需求信息库,大力举办高端人才招聘、人才需求对接等活动,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带资金、带项目、带专利、带技术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加紧引进和培养智能装备、新材料、消费品工业、医药健康和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紧缺专业人才,加快形成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