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全市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国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四个面向”,三位一体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省科技厅的各项工作部署,以解决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需求进行科技研发为出发点,以促进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发展为落脚点,着力强化供需对接,着力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着力强化科技人才招引和培育,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七大行动”,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铜仁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6亿元,增长20%;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8.62亿元,投入强度0.61%;“三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20%、增幅6.47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和劳动工资增速6.5%;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0家、18家通过认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以上;组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21亿元;培育科技研发创新发展工程重点人才1人、社会事业人才(其它类)100人,引进创新型博士人才2人,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80人,三、重点工作(一)以新型功能材料为重点,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主攻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一是加大新国发2号文件贯彻落实力度,结合铜仁实际,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为着力点,以铜仁市创新创业平台为支撑,提升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现代能源等产业科技支撑能力,突出锰渣无害化处理利用、锰系锂离子电池为主的新型功能材料、公共大数据领域等开展关键技术核心攻关,推动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四是紧紧围绕全市新型工业化确定的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紧紧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支持新型功能材料、锰渣源头减量、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领域科技攻关,提出技术榜单1—2个,一是大力推进“千企面对面”活动,提高为企业服务能力,务实帮扶企业纾困解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需求的征集,征集项目不少于30项,根据技术需求情况拟定2023年度市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指导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切实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提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6亿元,增长20%,一是加强与中南大学、贵州大学、铜仁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创新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在锰、汞、钾、钒、钡等新材料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锰、汞、钾等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二是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机遇,继续推进苏铜科技合作项目,深化与东莞市对口协作和交流合作,围绕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的科技需求,推行“广东研发+铜仁转化”“广东孵化+铜仁产业化”模式,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设立的离岸孵化基地建设及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铜仁学院合作共建锰系材料重点实验室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大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我市新型功能材料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解决铜仁企业面临的高端人才、高端技术的引进难题,高效配置各类创新要素,提升铜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一是全面落实《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办法(试行)》政策,引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铜仁学院和相关企业合作,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创新贵州省锰系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三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突出引进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锰精深加工、钾资源开发利用等新型功能材料上下游关联产业,选择至少1个产业重点引进、培育和发展,精准引进一批现代化技术和项目落地铜仁,完成科技研发工程产业链招商落地到位资金0.5亿元,二是瞄准铜仁市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等,培育和甄选项目,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转移转化,组织申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项以上、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以上,争取获得贵州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1项,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形成研发费用归集常态化工作机制,提高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创建,围绕省、部级重大专项,探索上下联动技术攻关体系,围绕铜仁市锂电新材料、绿色汞化工、十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大健康、大数据等产业发展,优化高校学科建设,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鼓励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创新性和专业性,推动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推动博士人才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联合企业开展科研,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施博士人才项目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