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度专项项目指南——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二)月球与深空探测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近二十年来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发展迅猛,嫦娥探月系列工程顺利实施,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绕、落、巡”探测,对标国家关于科学与工程对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双轮驱动”,地球科学部2022年启动了“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一)”专项项目,在月球和火星等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带动了我国空间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了保证相关科学研究的连续性,继续支撑和服务国家月球与深空探测重大战略需求,推动航天强国的建设,提高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拟启动“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二)”专项资助工作,一、科学目标聚焦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以及行星宜居性,开展月球和行星宜居环境与地质演化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为未来月球和深空探测工程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认知,二、拟资助研究方向围绕月球和行星宜居性及环境演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结合我国深空探测任务规划,拟资助两类科学研究:(一)面向已开展的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科学研究,7.火星典型含水矿物的遥感观测和地球类比研究围绕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科学目标,综合利用国内外火星遥感和就位探测数据,定量获取火星典型区域含水矿物的丰度和分布特征,揭示其形成机制,厘清相关沉积地层的层序结构和分布规律,评估其储存生命信号的潜力,研究类火星环境地貌和矿物的类型、分布及对火星宜居环境演化的指示,探究类火星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适应机制,论证可用于天问三号火星生命痕迹探测的信号或标志物,8.火星土壤次生改造及成壤过程围绕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科学目标,通过火星陨石样品和模拟实验研究,探讨流体、冻融等次生过程对火星土壤的微观改造机理、反应过程及改造效应,揭示土壤次生改造过程对火星环境的影响;开展火星表面紫外辐射和尘暴放电过程模拟实验研究,揭示火星空间环境和大气活动对土壤的改造规律;确定火星表面土壤的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制约火星土壤形成条件、风化过程及演化路径,厘清火星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理风化、化学作用等成壤机制,探讨成壤过程和宜居环境的联系,为火星采样返回样品研究提供参考,三、资助计划本专项项目拟资助中等额度项目8项左右,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不超过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拟资助小额度项目20项左右,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不超过25万元/项,资助期限为1年,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1.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4.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2022年度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一)专项支持的人员不得在本年度申请小额资助项目,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申请书正文开头应注明“2024年度专项项目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二)“之研究方向*:***(按照上述拟资助研究方向之一填写)”,(6)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应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4年10月18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日期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