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园区功能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数字赋能升级等重大工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拓展创新链,提升生态链,加快形成链式融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四新”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左右,把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25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新型实验室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左右,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00家;到2027年,达到400家左右,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过1000亿元的集群1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过100亿元的集群5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新兴服务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600家和1000家;到2027年,分别达到700家和1200家,依托朱氏药业、迈福科学仪器和山东思奥尔医疗科技等企业,加快建设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产业化、医用低剂量智能CT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引进发展智能化、可穿戴医疗设备及医疗监护器械等一批高端产品,积极开发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等一批新型产品,加快形成从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医疗器械产业链,依托龙蟠科技、玉皇新能源和乾运高科等企业,带动发展负极材料、电芯、智能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加强储能关键技术、控制系统的研发产业化,构建材料、设备、集成、检测全产业链,(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化工新材料,坚持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等原则,加快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和电子信息等行业,积极构建融合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强化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的深度融合,丰富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业向融合、创新和价值链高端方向迈进,着力提升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水平,不断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持续推动菏泽鲁西新区大健康、东明县高端化工、单县浮龙湖文化旅游等一批省级产业集群规模膨胀、质效提升、裂变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园区功能提升工程,(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创新驱动发展工程,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数聚赋能”行动,打通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方位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以数据供应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构建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