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民健身生活化、竞技体育优势化、体育产业生态化、场馆设施智能化为抓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市、县(市、区)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实现全覆盖,1.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县(市、区)建成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1场1馆1中心1公园,3.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市上每3年、县(市、区)每1—2年举办1次学生(青少年)综合性运动会,鼓励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营造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本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