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为指导各乡镇开展韭菜绿色生产,提高韭蛆、灰霉病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水平,保障韭菜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特制定本方案,防控目标韭菜种植区主要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协调应用健康栽培、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实现韭菜主要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防控对象韭菜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疫病等;主要害虫有韭蛆(韭菜迟眼蕈蚊、异迟眼蕈蚊)、葱蓟马、葱须鳞蛾、蚜虫等,(二)健康栽培1.选用抗(耐)性品种,通风量应根据韭菜长势和棚外温度而定,韭菜刚收割或棚外温度较低时,减少放风量,(四)生物防治1.施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害,扣棚前宜用木霉菌或芽孢杆菌等制剂随水冲施,扣棚后待韭菜长到5厘米左右时,喷施枯草芽孢杆菌或木霉菌防治灰霉病、疫病;防治虫害,在韭蛆低龄幼虫期,选择阴雨天气或早晚阳光较弱时,将微生物菌剂与细土混匀后撒施在韭菜基部,可选用2亿孢子∕克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颗粒剂,或2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2.施用昆虫病原线虫,在春秋季节,当地温15—25℃时,选择阴雨天气或早晚阳光较弱时施用昆虫病原线虫制剂,随水冲施,每亩使用量1.0亿条左右,(五)科学用药1.病害防治,防治灰霉病,选用腐霉利、嘧霉胺、咯菌腈等药剂;若需要防治疫病,可选用烯酰吗啉、氰霜唑、氟啶胺等药剂作为临时用药,并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标》要求的用药剂量、用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等推荐指标进行指导使用,防治韭蛆,选用苦参碱、印楝素、灭蝇胺、噻虫胺、氟铃脲、噻虫嗪、氟啶脲、虱螨脲、吡虫啉等药剂,采取药剂喷淋,或“二次施药法”施药(先浇一遍水、再冲施药液);防治蚜虫,选用苦参碱、高效氯氰菊酯、呋虫胺等药剂;防治蓟马,选用噻虫嗪等药剂;防治葱须鳞蛾,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应符合所用药剂的要求,腐霉利作为防治灰霉病的药剂,由于其安全间隔期较长,如果距离韭菜的采收期不足21天,应避免使用或者延迟采收,防止残留超标。